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清风文苑 >> 正文

从“一字之变”入手 谈廉洁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5日 信息来源:宣传部 点击: 作者:张玉东

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将“政”字改为“洁”字,应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剖析其本质、挖掘其深意。2009年中央六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2022年初,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比两个《意见》,仅一字之差究竟有何深意?

一、“一字之变”是廉洁文化建设思路由“平面”向“立体”转变

“任何重大的现实问题都是重大的理论问题”,理论建设上缺失,必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局。通过研究两个《意见》,从理论框架视角来讲,纵向来看,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国家党政机关团体党组织和党的成员;横向来看,从主管部门到基层单位,客体只能是从政的党员和领导干部,从而形成平面思路,在主客体的范畴上已经存在缺陷。廉洁文化建设的主客体的范畴更全面,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党组织和党的成员是党内廉洁文化的主体外还包括了社会各类团体、组织,而廉洁文化本身则又是被认识和培育的客体,同时又把从政以外的普通大众也纳入客体之中,弥补了以往的不足,在空间范围上,形成廉洁文化建设存在于党组织内部的同时也与整个社会和普通大众紧密关联,在深度广度基础之上更具有高度,从而形成“立体”结构的空间思路,二者相比之下,前者具有局限性和特定性,后者具有全面性和普遍性。

所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廉政文化建设转向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路由“平面”向“立体”思维的转变。

二、“一字之变”是廉洁文化建设目标有了明确方向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廉洁文化建设是一种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基础性工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廉政文化建设转向廉洁文化建设过程中,二者的基本定位没有变,都是基于反腐倡廉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现实的清醒认识。当前,在总结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成果并全面巩固的大背景下,在政治生态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廉洁文化建设理论指向和发展目标:“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这是对腐败发生机理、管党治党规律和当前形势任务的深刻洞察、精准预判、科学分析,是从严治党的科学思路和有效方法。可见,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构建一体推进“三不腐”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必然要求,也是将廉洁文化建设上升为党的一项长期重大政治任务的必然结果。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在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不放松的基础上,力争做到“不想腐”根本实效和最终落脚点,紧扣社会发展步伐,紧贴从严治党任务和反腐败斗争实践,压茬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推动廉洁文化建设走特色创新之路。

三、“一字之变”是廉洁文化建设结构趋于系统化

认真分析廉洁文化建设结构,是对廉洁文化建设进行全方位了解的必然要求,也是为理清其理论逻辑而搭建内在骨架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术界诸多学者认为根据廉洁文化要素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属性,将其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两个类型,即物质、规范、精神三个层次和党员廉洁文化、领导干部廉洁文化两个类型。新《意见》发布后,表明了党在廉洁文化建设上由“平面”向“立体”的思维转变,若按照主体要素分类,还应增加“普通公民廉洁文化”这一类型,并且要在一体推进“三不腐”体制机制中逐步上升到主体地位,在文化范畴上统领上述的“两个类型 ”。为何要这样论述,原因在于廉洁文化建设与“三不腐”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廉洁文化建设的目标最终落脚点是达到“不想腐”的根本,而反腐败的对象是党员和领导干部,党员和领导干部又来自于人民群众,所以要想做到“不想腐”根本实效,就得从源头上做好人民群众的廉洁文化教育工作,才是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才能是廉洁文化建设的结构趋于系统化。

四、“一字之变”是廉洁文化建设路径走向多元化

廉洁文化建设难在“化虚为实”,而文化是无形的,要靠有形的载体和阵地去折射和传播。因此,要在“三不腐”发展目标指引下,以廉洁文化发展问题为导向,多维度寻求廉洁文化建设路径的突破口,为廉洁文化建设“接地气”、求实效拓展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实际工作中,在理论方面拓展,如夯实清正廉洁的政治思想根基,厚植廉洁奉公的文化基础,培养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发挥廉洁教育的基础作用,弘扬崇廉拒腐的社会风尚;在实践方面拓展,创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传播廉洁文化,丰富廉洁文化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拓展利用廉洁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廉洁文化品牌等。

廉洁文化建设路径要想走向多元化,还需拓展廉洁文化浸润空间,在触角上实现多方位延伸,有机融入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营商环境、安全生产、生态保护、“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政商关系构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领域,让每个人都置身廉洁文化生态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