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一生高风亮节,密切联系群众,在党内享有崇高威望,被毛泽东称之为党内“圣人”。罗荣桓曾经告诫一些高高在上、搞特殊化的领导和机关干部:“不要以为你很高,这种高是因为你骑的马高。下了马,该多高还多高。”罗帅这番意味深长的话,旨在提醒干部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群众,警惕因职务提升、地位提高而滋生脱离群众的倾向,永远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永远保持亲民爱民的情怀。
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与人民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胜利之源;夺取政权之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党的各级干部受到群众拥戴被扶上“马”,那是希望党员干部为他们当好“公仆”,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他们服好务。但如果把“马高”视为“人高”,好打官腔、好摆官架子、好耍官威,脱离群众,难免不被群众所唾弃。因此,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摆正与群众的位置,既要充分利用“骑马”的优势,为群众多干实事,多谋利益,又要切实转变作风,多一些“下马”之举,把自己当做群众中的一员,经常深入群众,面对面地与群众沟通交流,多做暖人心、聚人心的实事、好事,重铸战争年代那种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
社会进入到政治民主化、生活信息化时代,任何人故作高深、高高在上的做派都难以让人接受。相反,越是主动“下马”与群众沟通交流,用群众的语言说话,用群众习惯的方式开展工作,就越受到群众的欢迎,为群众所尊重。当年,毛泽东了解到瑞金沙洲坝缺水吃,亲自带领军民挖“红井”,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朱德等领导人也都带头下田,帮助农民插秧收稻、车水抗旱。周恩来、张闻天等带头参加礼拜六义务劳动,帮军属春种秋收,为烈属割草盖房……在群众眼里,我们党的领导人不是骑在马上的“大官”,而是平凡如田翁的自家人,自然就能话说到一起,情融到一起,心贴到一起,在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小事中触发出无数平凡的感动,汇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
事实可鉴,带头吃苦、服务人民的权力观,使共产党人赢得了民心,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对比之下,那些自诩“特殊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炫耀官职以“权”雷人的,自享“特殊待遇”、在执行政策规定中破格出格的,自居“特殊地位”、在从政用权中为所欲为的,其内心深处都是“官本位”封建思想和衙门作风在作祟,其骨子里把自己当成了“主人”,把群众当成“仆人”;把自己当“老爷”,把群众当“下人”。一句话,自身角色错位,价值观偏移,高看了自己,低看了群众,拿自己不当群众。实践证明,要彻底纠正种种脱离群众的现象,就必须深挖思想根源,坚决消除“官本位”思想,摈弃衙门作风,让公仆意识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深深扎根。
客观地说,由于党员干部的职能责任、工作性质等方面与群众有着区别,决定了二者之间会存在一定的职务距离,容易让群众在心理上造成与领导之间的距离感。在承认“马上”与“马下”这种客观存在的同时,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头脑清醒,尽力缩小这种同群众因职务距离而衍生的心理距离,从而实现形式上“有距离”和本质上“零距离”的统一。一方面,在思想感情上要倾心贴近群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了对群众的真情实感,真正把群众当亲人和老师,就能真正体察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吸纳他们的智慧,真心诚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谋利益;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要倾力为了群众。具体说,要尽量少一些“马上看花”、“马上摘花”,多一些“马下看花”、“马下栽花”,把群众工作的要点和重心放在基层、放在实地,把骨干和力量派到一线,把心思和注意力集中到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多看群众脸色想问题、办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
党员干部受群众之托而“骑马”,是事业所需、职责所系、光荣所在。因此,必须倍加珍惜群众的信赖,珍惜干事创业的机会,不遗余力地为群众服务,绝不能因为骑在“马”上就忘了群众,忘了自己姓甚名谁,忘了位高权重的本源,把职权异化为谋私的工具。否则,不管你骑的“马”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到头来都会被人民“拉下马”。(向贤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