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宣传教育 >> 正文

定边:紧扣地域特色 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5日 信息来源:宣传部 点击: 作者:宗婧

定边县纪委监委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深挖全县廉洁文化资源,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动廉洁文化广泛覆盖、有效覆盖,让廉洁文化风行,让清风正气充盈。

弘扬定边治沙精神

“幸福是艰苦奋斗来的,不是天上馅饼掉下来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的幸福。要传承这些精神,这就是治沙精神。一代传一代把这个传下去。”

在定边县廉政教育基地——石光银治沙展馆,“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正在给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讲述着他的治沙过程。

“买树苗没钱,我就把我84只羊一只骡子全部卖了干这个事,有些人说:哎!老石疯了,那个林是解放几十年没造起,他能造起来,也有些说石灰锤,实际我也认为我本人是石灰锤。”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儿,把沙子治住”,石光银始终把“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作为终身坚守和奋斗目标,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近三年以来,石光银治沙展馆累计接待廉洁教育学习活动540余场次,累计教育培训党员干部30000余人次。

始建于1973年4月的李守林故居坐落在定边县堆子梁镇小滩子村,是为缅怀全国劳模李守林在治沙造林、农业生产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而建造。时至今日,李守林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治沙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榆林儿女。李守林故居在成为全市廉政教育基地后,先后共有省、市、县70余个单位在此培训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近年来,县纪委监委注重提炼治沙精神中蕴涵的廉洁理念,深入挖掘李守林、石光银治沙精神中的廉洁元素,大力弘扬治沙精神中的廉洁文化,将李守林故居、石光银治沙展馆命名为全县党风廉政学习教育基地,扎实开展全县党员干部廉洁教育,学习、感悟、践行不怕困难、敢为人先、忠实努力、矢志不渝的定边治沙精神。

深挖本地红色资源

定边廉洁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不仅有厚重多元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培育新时代廉洁文化,就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廉洁内涵,突出以廉化人、以廉育人。

盐湖上信天游、陇东道情的歌声此起彼伏。这里唱“骑白马儿挂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粮……”“那边附和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赶上毛驴走三边,人说三边有三宝,咸盐、皮毛、甜甘草。”在定边,八路军120师三五九旅打盐的故事家喻户晓。

位于定边县西南山区的铁角城,是宋夏相争时建立的一座城池,经历1000余年风雨,此时已残破。1935年10月16日,

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来到这里,开启了在陕西的行军征程。

时已深秋,陕北高原已经有了冬的寒意。入夜,昼夜温差较大的铁角城气温下降的很低,冷风飕飕。当地老百姓这样说:衣着单薄的红军战士躺在路边、草垛旁、谷场上歇息,他们冻的瑟瑟发抖……经过数日的山路行军,加上饥寒交迫,进到村子时,红军战士们已经疲累的不成样子,面对当地群众送来的粮食,他们还是坚决谢绝了。

县纪委监委总结提炼八路军359旅第4支队打盐、红军入陕第一站、安边起义等本地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丰富的史料资源和革命故事转化为弘扬廉洁文化的生动教材,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廉洁文化体系。

传承优秀家风家训

好家风、好家训是一个家庭内部的文化滋养,是有据可依的古法门规,是口口相传的人生哲理。近年来,县纪委监委在全县开展“德润定边”家风建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在广场宣传栏、LED屏和定边县西关社区家风家训馆,汤铭新、毛裕贵、付福春等定边的名人家风故事以及好媳妇温丽丽、田小兰、司马梅等身边普通人的故事是一面镜子、一个标杆、一部教材,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外观之、内省之,真正把家庭建设成家教好、家规严、家风正和家味浓的健康细胞,让向上向善的共同理想、志趣、品质、人格、信仰在家中蔚然成风,并世世相袭、代代相传。

2022年,在全县开展“讲好身边的廉洁故事”主题征集活动。以讲述优秀家风家教故事、讲述定边老革命、老干部、老劳模等廉洁故事、讲述定边革命和建设时期体现廉洁内容的微故事,是丰富廉洁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弘扬正气、激励先进,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一项重要举措。此项活动共收集廉洁故事91篇,评选出优秀故事22篇。

同时,定边县纪委监委坚持动态化、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工作。今年以来,通过“定边纪委监委”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发送廉洁信息共280余条,拍摄微电影《警钟长鸣》《无所畏惧》《选择》,并先后组织全县19个乡镇、80多个部门单位观看警示教育片《背离初心的国企蛀虫》《金融反腐正风纪》。“加强廉洁文化建设,重在常抓不懈。今后,我们将充分挖掘本土资源,落实落细廉洁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廉洁文化的影响力,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