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清风文苑 >> 正文

为官者贵在“律己”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9日 信息来源: 定边街道办 点击: 作者:张宏伟

古人云:“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这句话告诫为官者要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在外建功立业;要心中关爱百姓,行动才符合治国为官之道。

历史上的许多清官廉吏、贤人君子把“律己”的品格作为价值理想和政治实践追求,史书记载东汉杨震在担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秀才王密是个人才,便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杨震改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时,王密对他照应得无微不至。到了晚上,王密悄悄来到杨震住处,见室内无人,便捧出黄金10斤送给杨震。杨震连忙摆手拒绝说:“以前因为我了解你,所以举荐你;你这样做就是你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轻声说:“现在是夜里,没人知道。”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听了,羞愧地退了出来。杨震为官公正廉洁,不接受私礼,其子孙也是蔬食步行、生活朴素。有些老朋友劝他置点产业留给子孙,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用这样的好名声作遗传,不是十分丰厚吗?”

三国志记载诸葛孔明一生律己修德其临终前上表蜀后主让人泪目的说道:“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产。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降旨下令择地厚葬遗体。属下告诉他:“丞相临终,命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亦不用一切祭物。”公生明,廉生威,是诸葛亮的一生律己的写照,正好说明了这条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身为党员领导干部“律己”的品格是为官的基础,不仅仅满足于在“大事”“大节”“大问题”上把持住自己,更关键还要从“小事”“小节”“小问题”上做起,始终做到善小而为之、恶小而不为。党员领导干部由于岗位特殊掌握权力,往往面临很多诱惑,故为官者贵在律己,也难在律己。虽然我党一直强调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但外部监督不能代替自我律己的要求。在监督触不到的地方,一名领导干部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就取决于他的律己的品格。实际上,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才是决定事物的关键因素,一个人只有严于律己,才更乐意接受监督;倘若不能律己,即便外部监督再严,也会想方设法钻监督的空子来违法乱纪。

现实中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或许因为心中惧怕能抵得住大的诱惑,却未必能守得住小节,比如喝个小酒、唱个小K、收点特产、抢点红包、收点礼品等等。他们往往在“警察管不着、法官判不着、处分够不着、群众看不着”的“小事”上,不知畏惧。这些小节,埋下了自我松懈、自我放纵的种子。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节不拘,终累大德”。看看那些落马的腐败分子,不就是从喝点小酒、收点小礼、受点小贿之类的“小事”逐步走向堕落的吗?

所以说,身为党员领导干部,只仅仅满足于在“大事”“大节”“大问题”上把持住自己,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守不住的,关键还要从“小事”“小节”“小问题”上做起,始终做到善小而为之、恶小而不为,始终做得严以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