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清风文苑 >> 正文

要对党员领导干部定位管理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7日 信息来源: 党群行政综合系统纪检监察室组 点击: 作者:薛占胜

最近有媒体报道,某地为了加强精准扶贫工作,对所有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干部实行GPS定位管理。运用“高科技”的管理手段管理干部,也显现出了与时俱进的变化。

出台GPS定位管理应该说也是处于一种无奈之举——那就是精准扶贫工作不能够达到尽如人意之处。惹得被组织问责,让领导指责,管干部苛责,受群众谴责。想想这些一无是处的祸端在哪呢,我觉得不仅仅在于对扶贫干部的定位管理问题,而是一些扶贫工作决策者的管理定位有偏差。

我见到一些基层干部们几乎大半年的时间都用在了各类扶贫工作表册的完善以及扶贫工作记录照片的补充上面,真正的扶贫措施却是相形见绌。可以用几个成语去形容他们的工作:朝三暮四,反复颠倒,缘木求鱼,弄巧成拙。

朝三暮四。执行相关政策没有一个严谨性和延续性。有一些乡镇,在最初评定精准贫困户的过程中,就戴上了“被指标”的“紧箍咒”。上面相关部门要求必须要完成多少多少的任务数,而且随着上报要求一并下达。这就无形中被迫形成了一种“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误区。导致了基层不能够客观公正地把真正的贫困户评上来,而是象征性地把贫困户的数字报上来;于是,在政策扶持、资金项目救助中就出现了“精准扶贫对象不精准”的反响,导致矛盾重重。

反复颠倒。操作具体流程没有一个规范性和稳定性。对于扶贫工作台账,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模式和要求,计算贫困户人均收入指标五花八门,甚至出现了朝令夕改的尴尬。干部们“白加黑(白天加黑夜)”、“五加二(工作日加双休日)”的工作就是陷入了各类表格的填写和修正之中。一摞一摞的表格作废,一茬一茬的卡册重建,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务虚之中。

缘木求鱼。引导脱贫手段没有一个合理性和长效性。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这也是精准脱贫工作最关键的一步。可惜,一些地方并没有抓住这个关键一步,只是把精准扶贫工作当做一个“运动形式”去搞。因此,抠死理、算死账,想方设法的在数字上较真,就是不去设身处地地给贫困户找一个长久的脱贫活路。抱着按脱贫计划年度脱贫就万事大吉的想法,算计自己下一步异地升迁后与之无关的美梦。

弄巧成拙。管理脱贫干部没有一个科学性和激励性。精准扶贫工作固然重要,但这也仅仅是群众工作的一个部分。就因为中央有规定:脱贫工作不完成,贫困地的官员不予提拔重用。于是,一些地方的官员就对这项工作格外的“重视”起来;当然,也不知道他们是真的对工作的重视、还是对自己升迁的重视。总之,一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架势,承诺、许愿,苛责、严惩,恩威并施,举全部之力应付检查验收。可是,敷衍塞责,弄虚作假还是屡屡出现。

我想,造成以上种种原因最关键的还是管理决策者自己的定位不准的因素。因为在精准扶贫这项工作中,这些管理者起初的认识态度是漠然的,总以为精准扶贫工作就是中央在喊口号,地方去搞应付,他们自己摆姿态而已;殊不料,步入了一个认识的误区。因此我以为,不论什么工作,首先要对党员领导干部定位管理,让他们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找准自己应该处于的位置,找准老百姓的真正所需、所求,才能搞好包括精准扶贫在内的所有工作。